小葉桑![]() |
科名:桑科(Moraceae)桑屬(Morus) 別稱:台灣桑、小葉桑、小桑樹、桑樹、蠶仔樹、蠶仔葉樹、桑材子、桑仔樹、梁樹、鹽桑仔、雞桑、桑白、娘子樹、野桑、島桑,集桑、山桑(爾雅)、Teroi、Tigoutu(泰雅)、Ajizumu、Zusu、Diisu(排灣) 原產地: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琉球群島、印度、印尼及台灣 分布:台灣全島低中海拔向陽之地。 用途: 1.園景樹用:可作綠籬、庭園美化、盆栽;單植、行植或列植均可。 2. 養蠶用:桑葉可養蠶。 3.食用:果可生食,製果汁蜜餞等食品,也能當純粹清涼飲料。 4. 造紙原料及繩索:取樹皮內皮纖維部份,可作造紙纖維和編製繩索的材料。 5.藥用:枝葉煎服可以解熱、消炎、水腫、吐血骨折、毒蛇咬傷等。性味:葉、根或皮:辛、甘、寒。效用:葉:清熱解毒。治感冒咳嗽;根或根皮:瀉肺火,利尿。治肺熱咳嗽,水腫。 莖:樹皮灰白色,高可達 3~7 公尺,徑 5~15 公分;樹皮多纖維質,常有黃褐色的皮孔作為通氣用,具有多數分枝,直立或平展,光滑或近似光滑,枝幹折斷處會流出白乳狀液汁。 葉:葉互生,具柄;葉多變化,葉片卵圓形或寬卵形,長 7~15 公分,寬 4.5~8 公分,先端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心形,葉緣有銳尖鋸齒,不淺裂或深裂,但在幼葉或不正常環境下生長的葉片常為三深裂或掌狀深裂,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光滑無毛,背面光滑無毛或疏生柔毛;葉柄長 1.5~3 公分,無毛茸或近似無毛茸。 花:花單性,雌雄異株,但亦有雌雄同花或雌雄同株異花者;雄花為下垂的葇荑花序,長 1.5~3 公分,圓柱形,多數雄花密集生長;苞片披針形,長 0.5~1 公分,先端銳尖,外面有毛茸;花被片 4 枚,卵狀三角形,長 0.2~0.25 公分,先端銳尖,外面有毛茸;雄蕊 4 枚,花絲細長,挺出於花被外,光滑無毛。雌花序亦呈葇荑狀,較短,長 0.8~1.2 公分,雌花密集生長;花被片 4 枚,基部略合生,長橢圓形,長 0.15~0.2 公分,先端細齒裂,光滑無毛;子房卵形或卵圓形,光滑無毛,花柱細長,直立,先端柱頭 2 歧,有毛茸。 果實:果實為多花聚合果,由許多肉質花被所包被的瘦果組成,圓錐形或長橢圓形,有時亦呈圓柱形,長 1.5~2.5 公分,成熟時由紅色轉紫黑色,果梗長 0.8~1.5 公分,果實由紅而變成紫黑色方成熟才有甜味,普通稱它為 「桑葚」(桑椹),可生食。 特性:落葉性大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白色,枝條沒有毛但有皮孔(增加氣體交換用)。葉互生,具柄,三出脈,葉片卵圓形或寬卵形,長 7~15 公分,寬 4.5~8 公分,先端尖或長尖,基部近心形。葉子形狀變化大,葉緣有鋸齒有時裂有時不裂,膜質但表面粗糙;花雌雄異株,雄花為下垂的葇荑花序,雌花花序下垂或斜上,花柱有毛柱頭 2 裂;果實為多花聚合果,由紅而變成紫黑色方成熟才有甜味,普通稱它為 「桑葚」,可生食。樹皮灰白色,常有黃褐色的皮目作為通氣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