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皮蕨![]() |
科名:三叉蕨科(Aspidiaceae)沙皮蕨屬(Hemigramma) 別名:沙皮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擬叉蕨,下延沙蕨 原產地:日本南部、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及台灣。 分佈:台灣見於南北兩端及中部南投縣魚池鄉的低海拔森林林下空曠處或林緣半遮蔭處之土坡上。 用途:可栽種為園藝造景觀賞用。 莖:植株高 30~70 公分。根狀莖短橫走至斜昇,粗 1. 5~2 公分,有許多近木質的根,頂部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達 1 公分,先端長漸尖,邊緣有密睫毛,膜質,褐棕色並稍有光澤。 葉:葉簇生;不育葉葉柄長 10~25 公分,基部粗 0.3~0.4 公分,暗禾稈色至棕色,稍有光澤,上面有淺溝,光滑無毛,頂部兩側有狹翅,能育葉葉柄長達 40 公分;葉二型: 不育葉卵形,長 20~35 公分,基部寬約 20~25 公分,基部下延或不下延,奇數一回羽狀或為三叉或有時為披針形的單葉;頂生羽片較大,闊披針形,長約 20 公分,中部寬 5~6 公分,柄長達 1 公分或近無柄而與下面一對側生羽片合生,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為淺波狀;側生羽片 1~3 對,對生,相距 5~6 公分,稍斜向上,近無柄,披針形,長 15~20 公分,中部寬 3~4 公分,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其下側通常下延於葉軸形成狹翅,全緣;能育葉與不育葉同形但較小,能育羽片長 8~10 公分,寬約 2 公分。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兩面均稍隆起,光滑無毛;側脈稍曲折,兩面均隆起並光滑。葉堅紙質,乾後暗褐色,兩面均光滑;葉軸及羽軸暗禾稈色,上面稍凹下,兩面均光滑。 果實:孢子囊群沿葉脈網眼著生,成熟時滿布於能育葉下面;囊群蓋缺。染色體 2n=160。 特性:地上生,根莖近乎直立或橫臥,強韌,被硬質鱗片及毛,鱗片披針形,褐色。一回羽狀複葉,叢生;營養葉葉柄長 15~50 公分,淡栗色,基部被褐鱗片,密生,往上鱗片愈少;葉片長 15~35 公分,寬 15~20 公分,闊卵形,三裂或單數羽葉,羽片或裂片長 15~20 公分,寬 4~6 公分,長披針形或披針形,頂裂片長 10~25 公分,寬 5~8 公分,葉脈網狀,小脈單一或兩歧;孢子葉葉柄長 20~40 公分;葉片長 10~15 公分,寬 2~6 公分,披針形,邊緣波狀,單葉或三歧狀羽裂,羽片長 5~8 公分,寬 1.2~1.5 公分,孢子葉很快凋萎,葉脈網狀,葉片及葉脈上下表面光滑。孢子囊堆最初沿小脈生長,後漸密布葉片下表面。 |